|
|
来源:33爱耳社区
而且鼓膜的振动不是均一的,而是分成几个小区,各自以几乎独立的模式而振动。鼓膜振动通过听骨链传到卵圆窗,本来寂静无声的内耳迷路就被惊动了起来。迷路外淋巴液的液体波动又传给内淋巴液。位于内、外淋巴液之间的基底膜以及在它上面的毛细胞也随着振动起来。我们已经知道,毛细胞的静纤毛是穿过网状层并嵌入盖膜之中的,盖膜是个既有黏滞性(含胶状基质)又有一定弹性(含有许多斜行纤维)的结构。但总的来讲,盖膜的黏滞性比较大,倾向于缓慢运动,对快速运动阻力比较大。
相比之下,基底膜富于弹性。因此在液波传过程中,基底膜和盖膜的运动在时间上有先后差别。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由于在液波运动过程中,基底膜在近蜗轴一侧,以骨螺旋板处的附着点为运动轴呈上下往复运动,这样便使夹持于盖膜与网状层之间的静纤毛受到了力的牵扯,发生机械变形而弯曲,这就是纤毛的剪式运动。当毛细胞的纤毛受到振动而变形弯曲时将发生一系列电、化学等生理过程,最终产生神经冲动或神经兴奋,
经由听觉神经逐级传向大脑而产生听觉。由上可见,声波从外耳、中耳传导到内耳淋巴液以基底膜,只是振动形式的变化,即由空气振动变为中耳结构的固体振动,再转化为内耳淋巴液的液体振动,这一系列属于物理的机械波动传导和能量传递过程。所以我们把外耳、中耳以至包括内耳淋巴液、基底膜在内,都算作传声装置。
而毛细胞及其所分布的神经末梢、前庭蜗神经直到大脑皮质算作感音系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