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听力知识 > 详细内容
我国听力学研究的进展
发布时间:2010/2/19  阅读次数:2017  字体大小: 【】 【】【

来源: 中华耳鼻烟喉科杂志1999年第34卷第5期

50年代我国已有一些医院用听力计测定听阈,但听力问题还只是耳鼻咽喉科学中的一个不太被重视的问题。1955年张庆松等参加世界聋人协会第二届大会,报告了“741例聋人的调查”。本刊在1956年至1957年刊登了3篇有关聋人调查、1篇有关爆震性聋的文章。1959年发表了8篇有关噪声性听力减退的文章,并以“声音物理与听觉生理”为题介绍了一些听力学的基础知识。1964年何永照主编的《听力学概论》出版,助听器也开始在国内生产。60年代蔡宣猷、程锦元等分别编录了汉语普通话测听材料。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民卫生事业的发展,以及相关学科和技术的进展,为听力学在我国的发展提供了条件。1983年召开了“全国听力基础与临床学术会议”,1984年召开了“听力学座谈会”,全国性和地方性听力学学习班相继举办。各级医院和听力康复中心装备了听力测试设备,听力工作人员大幅度增加今年对参加北京和武汉两个听力学习班的人员作调查,这117个所医院、诊所、听力康复中心共有听力计132台,声导抗检查仪63台,电反应检查仪24台,耳声发射检查仪24台,助听器选配仪4台;共有专职听力工作人员253人,兼职听力工作人员220人。经过培训的合格的听力测试人员和听力康复人员,已形成一个以听力学为其专业的队伍。由于聋儿康复工作的广泛开展,一支由耳鼻咽喉医师为主,有大量教育、工程、社会等相邻学科专业人员加入的听力学队伍正日益壮大。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1994年开始与南京师范大学联合办学,创立了聋儿早期康复教育专业,把康复听力学、教育听力学纳入教学计划。1998年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与山西医科大学联合创办了听力语言障碍预防专业,把诊断听力学、康复听力学、教育听力学、耳科学纳入教学计划。近年来,一些学府开始培训从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到测听技士的各级专业人员,听力学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学科将为时不远。

  

       和ISO/IEC国际标准接轨的有关“听力计”、“校准测听设备的基准零级”及“测听方法”等系列国家标准的发布,使听力学的有关技术有了可循的规范,这将促进我国听力学工作的发展与国际交流。60、70年代我国听力学还只是以纯音测听为主,80年代全面开展了鉴别耳蜗和蜗后聋的测听、声导抗测试、电反应测听,并开始为聋人试配新一代的助听器和植入电子耳蜗,聋人的听力康复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更科学、更普及的时代。90年代耳声发射的临床应用进一步丰富了听功能的检测手段。近10年来,在国内各耳鼻咽喉科学类刊物及1993年创刊的《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上发表的有关临床听力学的文章共有550篇(不包括基础研究方面的论文)。

  

       在主观听阈测试方面,于规范纯音气、骨导听阈测定的同时,研制了自动听力筛选电耳镜、采用了婴幼儿筛选测听等,对不同对象选用适当的技术评定听力。另外,为婴幼儿测听、估计助听器的功能性增益和耳蜗植入的疗效评定开展了声场测听,编制了汉语最低听觉功能测试材料,研究了最适阈和不适阈的测定。为检查中枢听觉神经系统的功能,编制了汉语竞争句和交错扬扬格词测听材料。用声导抗测试、听性脑干反应测试(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BR)、耳声发射检查作听力筛查或估计听阈已较广泛地用于耳科临床。将40 hz听觉相关电位和听性脑干反应相结合在婴幼儿和不配合患者的评估听力已为国内耳科常用的技术之一。

  

       声导纳测试已广泛应用于中耳疾病的诊断,多频率探测音和多成分中耳声导纳分析进一步提高了声导纳测试在听骨链病变中的诊断意义。镫骨肌声反射测试、耳蜗电图及ABR已成为鉴别耳蜗和蜗后病变的主要工具。将声反射测试、ABR、耳蜗电图和耳声发射结合,不仅提高了耳蜗和蜗后病变的诊断水平,而且发现一组耳蜗外毛细胞功能正常(诱发性耳声发射正常)而听神经或/和脑干听觉神经系统功能障碍(ABR异常、内侧橄榄耳蜗传出神经功能异常)的病例。呈这类听力学表现的患者包括:颞骨骨折、多发性硬化、听神经瘤、遗传性聋等疾病的患者,而这类患者中的绝大多数为原因不明的、符合自身免疫性听力减退的患者。40 hz听觉相关电位、交错扬扬格词试验和ABR相结合,有助于中枢听觉神经系统病变和中枢听处理功能障碍的诊断。

  

       近10年来,防聋治聋为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对噪声性听力损失、作了大量调查和实验研究,制定了最大噪声允许限度的标准、噪声性听力损失分级标准。对耳毒性药物所致听力损失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发生率。家族性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耳毒性的家谱分析和对遗传性聋的家族调查,以及近年来对引起遗传性聋的致病基因和易感基因的定位研究,预示我国防聋治聋工作将会有较大的进展。

  

       突发性聋的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和诊断自身免疫性感音神经性听力减退的参考标准的提出将促进这两类疾病的诊断治疗。突发性聋的治疗和疗效为报道较多的话题之一。许多单位探索了不同药物、方法的疗效,不少药物或方法被推荐,但临床疗效分析的结果尚不能得出令人十分满意的结果。

  

       1994年全国自身免疫性内耳病研讨会以来,一些过去未被认识的病例得到正确的诊断处理。用抗膜迷路蛋白抗体检测,结合临床症状和疗效观察,诊断为自身免疫性感音神经性听力减退的病例中,不少表现为低频听力损失为主的感音神经性听力减退,言语听力不成比例地差于纯音听力,耳声发射正常(且不被对侧噪声抑制)而ABR异常。用耳声发射和内侧橄榄耳蜗系统功能检查结合ABR及声反射检查检出的“中枢低频感音神经性听力减退”,与Starr后来称为“听觉神经病(auditory neuropathy)”的临床表现相同。对这类耳蜗神经和(或)脑干听觉径路病变,还有深入认识的必要。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市南区万聆达助听器经营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41715号-1 地址:青岛市市南区宁夏路213号103(大润发超市对面向东200米)